今年8月,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将迎来出版100周年。
从1920年到2020年,《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也与之紧密联接。他们中,有人废寝忘食学习宣言,有人舍生忘死保护宣言,有人探索创新讲述宣言,有人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践行宣言……宣言引领他们找到人生信仰的坐标,汲取精神的力量,并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一起走近他们。
守护:一对父子的二十年接力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在一组照片中,有这样一张:习近平总书记弯腰仔细观看一件重要展品——中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之一。得知这本珍贵的革命文物是如何从烽火之中保存至今的曲折经历,习近平总书记连称很珍贵,说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要保存好、利用好。
保存这本《共产党宣言》的共产党员叫张人亚。他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的文件和书刊,如今很多都成为了国家级文物。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危急关头,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秘书处内部交通科科长的张人亚,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如何隐蔽自保,而是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的安危。
舍不得烧掉资料,可上海又没有地方放置。思来想去,他决定将这些文件书报,冒险从上海秘密带到宁波镇海乡下去。
1927年冬,许久没回乡的张人亚,匆匆推开家门。父亲张爵谦没想到,儿子带回的是妥善保管一批文件和书刊的秘密任务。东西交给父亲后,张人亚悄悄返回上海。
怎样才能确保安全?几番忖度,张爵谦编了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故事,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顾玉娥在家附近修了一座合葬墓穴。墓碑上刻“泉张公墓”——谨慎的张爵谦甚至没有将儿子的全名刻于碑上。张人亚那一侧是空棺,从上海带回来的党的珍贵资料,就藏在里面。
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老父亲苦守着秘密,等着儿子回来。但那日匆匆一别,张人亚就再没回来过。
新中国成立了,张人亚仍没有出现。张爵谦有种不祥的感觉:儿子可能没了。自己也进入耄耋之年,他心想,“共产党托我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共产党”。便将衣冠冢内的文件资料取出,嘱托三子张静茂上交党组织。
这批由张家父子保护下来的珍贵文献,其中就包括《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中共二大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等。
张人亚的命运如何?他离开家乡后,于1931年12月赴江西瑞金继续革命工作,次年12月因劳累过度在苏区病逝,年仅35岁。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内,这本1920年9月再版本宣言的左上角盖有一枚长方形印章,“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的字迹仍可辨认。
陈望道翻译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历经血与火的层层考验,至今仅留存下来十余本,每本背后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都是烽火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忠诚与守护。
传承:一封珍藏47年的亲笔信
关于陈望道,人们所不能忘怀的,不仅是“真理的味道有点甜”。
1973年5月,中共浙江省金华地委在湖海塘“五七”干校举办一期兼职理论辅导员读书会,主要学习《共产党宣言》,郑振乾是中共金华市委党校的一名教师。
“我希望陈望道先生能多提供几本译本,让大家能更好地学习交流。”怀着这样的想法,郑振乾壮起胆子,提笔给陈望道写了一封长信,恳切表达了对陈望道先生著作的敬仰,并希望能多途径收集更多的译本,以更好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
“最近我们金华地委举办了第一期兼职理论辅导员读书会,主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我们殷切请求您,将那时翻译出版的原本寄数份给我们……同时敬请陈老将翻译出版宣言的经过、遭遇告诉我们。”
这封信的落款,郑振乾写的是:此致,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敬礼!你的学生郑振乾敬上,时间为1973年5月8日。
当时,已83岁的陈望道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出乎意料的是,陈望道真的从上海寄回了一封亲笔信,告诉他们,“因经过一个白色恐怖时期,到了全国解放时期,中共虽即派人到全国收集旧本,已只能收到七八本了,这七八本,想来就是各革命历史馆陈列的本子,你们要看,可以到那里去看。”并对他们的学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至于学习,我劝你们读新著,新著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篇序,比旧本完备的(得)多。”
陈望道在落款后,意犹未尽,在信末附言,讲述了自己翻译《共产党宣言》后的一些遭遇。“你们要知道我的遭遇,遭遇就是反动派在那白色恐怖时期常把‘共产党宣言’当作我的头衔。无论说什么动不动说‘共产党宣言’译者陈……要你怕,要你不敢动。不过我这人是不大知道怕的。”革命者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跃然纸上。
值得一提的是,郑振乾的信在5月8日寄出,陈望道回信的落款是5月11日。“父亲一定是收到信后就立即提笔回信了。”陈望道之子陈振新回忆,父亲平日言语不多,更不愿意和人谈起自己的遭遇。“但他对这些年轻人有问必答,只因他们同样热爱马列主义。他想用那些话去激励他们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一封47年前的信,把两代共产党人的心紧紧相连。如今,有着60余年党龄的郑振乾也早已从学校退休,可是陈望道在回信中给予他坚定理想信念的力量,却经久不衰,“它总能使我感到格外振奋,信的字里行间都闪耀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崇高品行,激励我不忘初心、追求真理。”
笃行:一道最坚实的堤坝
在之前的学习中,重庆市江津区贾嗣镇纪检干部刘义为曾把《共产党宣言》读过几遍。但今年读来,又不同于先前的感受。
今年6月中旬以来,贾嗣镇先后遭遇多轮强降雨,境内綦江綦河水位上涨迅猛。自贾嗣镇启动应急响应以来,刘义为第一时间报名一线工作,“这个时候,谁能坐得住!”
联系上刘义为时,他已记不清楚自己到底连续值了多久班。他为我们回忆了这段日子里的普通一天:
一大早,接到通知:“重庆发布綦江流域洪水红色预警,系1940年来首次。”他主动加入镇抗洪抢险应急队,赶往农南街帮助群众转移生产、生活物资,并挨家挨户查看群众转移情况。
13时,洪水已漫过低洼地带的房屋约半米。部分群众执意要返回家里搬运物资。自己阻拦时,却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焦急、委屈、担心……多种感情涌上心头,这位80后的男子汉硬是将眼泪憋了回去,依旧以笑脸面对群众。
19时,洪水依然没有消退。刘义为到嗣桥街口值守,待群众们都安然睡下,又到各值守点对值班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各应急值守点人员均到岗到位、尽职履责。
凌晨1点,回到办公室。他顾不上休息,立即打开电脑整理一天来的抗洪抢险及监督工作资料,汇总需要向镇党委和上级纪委报告的抗洪抢险情况和发现的问题。
“辛苦,但值得。”给刘义为最大动力的,是身边的共产党员。他们有的是自己同事,有的义务赶来帮忙;有人年岁已高,也有人脸上还带着稚气。“我是党员,我先上”“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洪水不退,我们不退”……铿锵有力的话语,挺立的身躯,他们携手并肩,在洪水和百姓之间筑起了一道最坚实的堤坝。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临时休息的帐篷里,刘义为回忆起《共产党宣言》中令他印象深刻的语句,“经历了这次,我对宣言有了更深的认识。你看,战疫情、战洪水、脱贫攻坚,一场一场的战斗中,最先冲进去、最后撤出来的,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不惧危险、挺身而出的样子,不就是宣言精神的现实写照吗?”
经历血与火洗礼的《共产党宣言》,照亮和见证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初心守护着它;它塑造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去诠释它。
真理养分滋养古老大地,孕育甘甜果实。今天,我们愈发相信:马克思是对的,历史没有也不可能被终结。“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共产党宣言》不仅是划破旧时代夜空的那道闪电,更是照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航程的永恒明灯。(记者 郝思斯)
<< 上一篇:熊向晖:一个人顶几个师
>> 下一篇:从家书看周恩来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