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对接待组负责人提出要求,一切从有利于中美高级会晤的气氛出发,本着落落大方、以礼相待、不卑不亢的精神做好这次接待工作。他强调:“我们是主权国家,凡事不能触犯我主权。”这一根本原则,贯穿于中美高层对话的整个过程。
46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毛泽东主席会见了这位不寻常的客人。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和基辛格就中美关系正常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和坦率的讨论。周恩来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反复申明中国的立场,进行入情入理的说服,同时在不损害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具体问题上作了一定的妥协,中美双方最后达成共识,由此打开了长期冰冻的中美交往大门。
46年后,在风雨中发展的中美关系遇到了新问题。学习周恩来的坚定原则、政治智慧和谈判艺术,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思想的力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坚持维护国家主权
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就指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又提出了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基础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毫不动摇。
为做好尼克松访华准备工作,周恩来亲自选定,成立了由叶剑英等负责的接待组。周恩来对接待组负责人提出要求,一切从有利于中美高级会晤的气氛出发,本着落落大方、以礼相待、不卑不亢的精神做好这次接待工作。他强调:“我们是主权国家,凡事不能触犯我主权。”这一根本原则,贯穿于中美高层对话的整个过程。
1972年1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率领的“先遣队”来到北京,同中方讨论尼克松访华的礼宾等安排。其中一个问题是,尼克松访华期间,随行的大批记者将通过通讯卫星播发电视、图片、电讯等,需要中国政府给予方便。
熊向晖与白宫发言人齐格勒就此进行商谈。熊向晖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要美方帮助租用一个通讯卫星。齐格勒估计租金需100万美元,建议中国政府不必花钱租用,在北京、上海、杭州修建地面站即可,费用由美国承担。熊向晖向周恩来作了汇报,总理说,这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涉及我们主权的问题,在主权问题上绝不能有丝毫含糊。周恩来让熊向晖转告齐格勒:第一,请他负责为中国政府租用一颗通讯卫星,租用期是北京时间1972年2月21日凌晨1时至2月28日24时(即尼克松访华的日期)。第二,在租用期间这颗卫星的所有权属于中国政府,美方使用必须事先向中国政府申请使用权,中国政府将予同意。中国政府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第三,租用费和使用费都要合理。
齐格勒听了周恩来的三点主张,感叹地说,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谈判对手。我完全接受中国政府提出的办法,租用费一定很合理。可以设想,租用费和使用费之间会画个“等号”。我很佩服周恩来的精明,我更佩服周恩来处处注意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
外交无小事,细节见尊严。在中美高层对话中,周恩来无论是在大问题还是小细节上都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周恩来坚定的原则性,给谈判对手留下了深刻印象。
寓论辩于说理之中
周恩来被誉为“卓越的谈判者”,他有坚定的原则,又有超凡的智慧和精湛的谈判艺术。这在处理西安事变、国共谈判和领导朝鲜停战谈判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尼克松访华期间,周恩来同他和基辛格(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对话,讨论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等问题。由于立场各异,双方在许多问题上意见不同。擅长谈判的周恩来寓论辩于说理之中,态度坚定而不失风度,总是以平和的话语阐述中方立场,反复说服对方。
对话开始后,周恩来首先亮明立场:“我必须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美国军队必须撤出台湾。这三条立场,是不变的。”美国有自己的算盘。基辛格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不能在开始我们之间的新关系时背弃我们的老朋友。我们绝不能放弃对台湾的义务,我们决不会与台湾断交。”
针对基辛格的说法,周恩来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他严正指出,“如果说有什么复杂原因,那也是你们美国政府一手造成的。你们不但对这一现实没有任何改变,而且还继续从各方面封锁、孤立我们。”见周恩来态度坚决,基辛格急忙说:“总理先生,我希望你们能了解我国的国情,因为这将牵扯到我们两院以及两党的问题。我们的总统希望在他第二任时彻底决定这个问题。”
听到基辛格这样说,周恩来语气缓和下来:“我理解尼克松总统为此作出的努力。但请问,你们怕失去的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是一些腐朽的,即将垮台的‘老朋友’……如果当年杜鲁门不用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不以武力援助蒋介石,22年来的中美关系可能不同得多。问题是争取一代和平是寄希望于前进方面,还是寄希望于这些‘老朋友’。把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的希望放在这些人身上是不可能的。”
随即,周恩来进一步说服对方:既然中美要进入一个新时代,必然要改变一些关系。中国有句俗话说,会掌舵的人引导航船迎着浪头上,不然将会被浪潮淹没。有远见的人会懂得如何掌舵。如果把所有的老关系一无更改,一切照旧,那怎么能迎接新时代呢?基辛格表示赞同周恩来的观点。尼克松也表示,世界变了,美中关系也必须改变。
在国际形势问题上,周恩来也坦率发表了看法,并批驳了美方的偏见。
经过反复讨论,2月28日中美双方达成《上海公报》。它既列出了双方的共同点,也摆明了双方的分歧所在。这种别具一格的公报写法,是由周恩来建议、说服美方接受的。
公报首先列出了中美各自的立场和态度,包括对国际问题的各项原则主张。在台湾问题上,中方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军必须从台湾撤走,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活动。美方则声明,它认识到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在这个重要前提下,考虑到美国国情,中国也作了一定妥协,没有要求美方立即承诺废除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没有要求美军立即全部撤出台湾,而是先确定全部撤军的目标,允许美军在一定时期内逐步撤离。这主要基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一个长期艰巨任务的实际情况。
据理力争不排除讲究策略。在这次中美高层对话中,周恩来展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杰出的谈判才能,使美方感到尽管意见不同,但中方的立场是有道理的,进而最后达成了共识。
排列高规格仪仗队
作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者,周恩来不仅精心设计外交工作蓝图、亲身开创外交工作局面,还十分重视外交礼宾工作,经常就如何接待外国政要作出具体指示。
1972年尼克松访华,这是中美交往中断20多年后首次高层会晤。对话能否顺利展开,双方能否达成共识,一切还是未知数。应当如何接待尼克松?周恩来明确了基本原则:“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不冷不热,理直气壮,不强加于人。”
尼克松到访前,周恩来又派人到三军仪仗队传达他的指示:“以礼相待,就是要在机场悬挂两国国旗,党政要人到机场迎接,在机场检阅三军仪仗队,军乐队奏两国国歌。不卑不亢,就是要求所有接待人员既要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尊严,不自卑,又要热情,不失礼节,充分显示我们从来就是仪礼之邦。不冷不热,就是不组织群众欢迎,但要加大仪仗队阵容。”这成为接待尼克松的具体礼节。
1972年2月21日11时27分,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11时30分,尼克松走出机舱,他惊奇地发现,机场上有一片威严的士兵方阵!当时中美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所以机场上没有红地毯,也没有欢迎的群众。于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士兵组成的仪仗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加引人注目。
军乐奏响。尼克松走下飞机,快步上前,与迎接他的周恩来热情握手。周恩来感慨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我们之间有25年没有交往了。”
在周恩来陪同下,尼克松走上检阅台,随后从中国三军仪仗队面前走过。以往外国元首来华访问,中国三军仪仗队通常由120人到150人组成。而尼克松眼前的这支中国三军仪仗队,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变成了371人,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最大阵容的仪仗队。这种高规格、高礼节的接待,让尼克松非常高兴。中国士兵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美国总统,目光和表情里透着尊严,透着友好,透着不卑不亢。这眼神、这表情永远定格在尼克松的脑海中。他后来回忆说:“中国仪仗队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一个。”
外交礼节不但是对客人表达尊重和礼貌,更是展示中国人民的气质,彰显东方大国的尊严。为了这次历史性的外交活动,周恩来亲自导演,排列了一个高规格的中国三军仪仗队方阵,在表达高礼节的同时,也传递出内涵丰富的信息。
<< 上一篇:打造干部教育“三加法”
>> 下一篇:用好支部建设“工具书”